《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09 17:22:24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1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

课堂上我豪情满怀,由介绍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喜的心态变更,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读课文,一路领着学生欣赏作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入情入理,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进。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训练: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游览景区,假如请您作为设计者去设计景点,你会怎么设计学生也设计了不少贴切的景点名称:"听水径","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8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2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近年来,教改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呼吁“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智力联系起来。”的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是语文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我有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愿意坦诚地谈出来,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我认为,设置疑问和表情朗读的有机融合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的《小石潭记》的教学就是对这种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由于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注释一般可以看懂课文的大意,用不着逐字逐句串讲,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精妙传神的表情朗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明晰的“视觉形象”,从而唤起幽美深邃的审美情趣。基于这种考虑,我在备课时,深入钻研课文精髓,精心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授课时,设疑质问,并配之以表情朗读,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跃发言,时而是热烈讨论,时而是皱眉沉思,时而是会心叹服,时而是懊悔沮丧……思路畅通,思维活跃,拓展了思维空间,真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小石潭记》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对此,我提出如下问题: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②为什么要“伐竹取道”?这说明了什么?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游览方向怎样?④这两句描写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征?显然,回答这些提问并不难,可是要准确深入地理解问题却又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种理解需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这种貌似简单的问答而实则颇费心机的思虑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才真正得到训练,这种主动性强、思维活跃的求知方式当然比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在解答此类疑难时,有些问题难于直接回答,需要学生互相讨论,这就更能诱发兴趣,拓展思维。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确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个方向观察景物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可依靠课文的内容,辅之以下列图表。经过综合思考,不难发现,小石潭位于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东西①东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细心就会出错,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来观察景物,因为他思考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会认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观察景物,因为他考虑到“潭西南而望”,与此相对,人就应站在东北方向。其实,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样确定,以小丘作为参照点,那当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游踪方向就复杂一些。若以小丘作为参照点,可以认为人是站在西边,若以小石潭为参照点,则人应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这里,能否正确选择参照点就是能否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随着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答,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以强化学生的视听感知印象。如问题④:这两句话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征?板书并表情朗读“水尤清洌,如鸣佩环”,创设一种水声清脆,潭水空灵的意境,使学生得到一种审美满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话,概写石潭状貌,由此可见,小潭石有何特点?潭四周的环境怎样?设问之后,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板书并表情朗读:全石底,近岸,坻、屿,嵁,岩,千姿百态。板书重点,简洁醒目,强化视觉效应;表情朗读,渲染潭石洁净完整,多姿多态的特征,强化学生的听觉感知印象。这样,视听结合,声情毕备,充分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话从侧面描写潭石,精微细致,令人惊叹,试问,这儿写了翠蔓的几种情态? ……此处隐藏11522个字……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石潭记》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