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9 17:34:3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二、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三、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二、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三、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读写11个生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和人们的态度,体会伽利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80分钟(两课时连上)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题。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着”字在“着地”中读“zháo”;在“着陆”中读“zhu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屏幕出示,指名认读。

(2)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固执”一次中“执”的读音——单读时读“zhí”,连起来读时,读“zhi”)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词语。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可以叫简练的概括,也可以简单复述的方式讲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这件事情的结果。

(5)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从生平和伟大贡献两方面用自己的话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头像)

(二)结合课文,深入了解两位科学家。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对两位科学家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文中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两位科学家。

2.重点检查学生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介绍的关键词发现:

伽利略:25岁年轻教授 辩论家(讨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辩论家?):(1)能言善辩(2)善于质疑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寻常的问题)(3)说话有理有据……

亚里士多德:20xx多年前哲学家 信奉 真理(奉若神明)

引导学生揣摩人们的心理,朗读“责备的话”。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此处不作深究,只简单体会)

(三)细读文,体会伽利略的 ……此处隐藏31324个字……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过渡:25岁的年轻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①.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课件出示: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小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来验证,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实验,他真是一位(执着追求)的科学家。

②.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③.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让学生想象此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a.原以为两个铁球____________,但看到的却是___________.

b.原以为胜利者是________,但________才是胜利者。

c.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____________,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结中提升

①.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最后的句子:尽管伽利略的公开试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痴迷信奉于亚里士多德的人们,但是他终归还是让人们明白了:

*出示课件: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②能不能把原句(第1句)改为第2句?为什么?

(“像…这样…”不能删:因为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还有其他伟人,所有人,如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老师、父母,尽管知识比我们丰富,懂得多,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全对)。

③朗读练习

④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⑤.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读

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总结全文: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课后延伸,缅怀伽利略

活学:

1、伽利略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学习本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方法,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2、课外阅读《伽利略的女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学习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预设]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同学们,走过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将走入第七组学习内容,本组课文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会走进一个故事里?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他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会有哪些不一样?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我们再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一下课文。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在上学期间就喜欢思考,第三、四、六自然段写他的怀疑和试验。那么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不是写伽利略的事情,能不能去掉?

[课后练习]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