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9 05:01:08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惮 dàn 歌吹 chuì 漂渺 piāo miǎo 归省 xǐng 潺 chán 皎洁 jiǎo 撺摄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凫水 fú 行家 háng 纠葛 jiū gē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蕴藻 yùn zǎ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⑴ 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 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 估计。

⑶ 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⑷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⑹ 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 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⑻ 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⑽ 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⑿ 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 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 兴致。

⒁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

2、写作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初识课文

听录音,弄懂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课文分析

1、提问: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并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节):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讨论并归纳:

⑴ 六件事:

① 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 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 去赵庄看社戏;

⑥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 六一公公送豆。

⑵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 略写的是:①②⑦

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讨论并归纳: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讨论并归纳: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5、提问:“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讨论并归纳: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⑴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

⑵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 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五、作业

1、练习一、练习二(可以不抄写题目,答案要详细准确)。

2、课后词语抄写两遍。

……此处隐藏28257个字……点明要点所在。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解决字词障碍;

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

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教学方法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3、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背景材料介绍,学生描述社戏这一习俗;

4、学生联系家乡某一文化习俗,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课后写小作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1、看戏前的波折;

2、航船在去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

3、看戏时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方法

1、找出夏夜行船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并且体会其中哪些描写可以体现当时人物的心情,明确此处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2、学生复述看戏过程,归纳看戏时人物的心情;

3、布置课后写一篇小作文,练习以景抒情的写法。

〖设计意图

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1、看戏归来的情形;

2、看戏次日的情形。

〖教学方法

1、复述归航时主要写了哪些趣事;

2、比较此时心情同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3、重点讨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

〖设计意图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课后实践】

学生虽然不大会有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但在城市中会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可以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活动的情况写下来,也可以请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谈谈他们是否看过社戏的情景。

《社戏》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味:豆麦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3.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4.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2)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5.本文记叙的顺序和详略安排是怎样的?

这篇课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叙外,其他都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各部分的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层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第二层插叙,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社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