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垂直与平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1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教学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位置,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认识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贴在黑板上。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的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结合上述认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想象,感知并感受无限大的平面。为下一步进行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想象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想象平面上出现两条直线时,不是让学生直接想象两条直线,而是一条一条地出现,有利于学生想象出更多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目的是提高学生分类时的可操作性。只要把纸片拿下来,重新摆放即可。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展示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在学生自己确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观察后,补充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地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学生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具有一定不可预料性,大致设想有三种。解释交叉一词在数学上就是相交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使课堂讨论更加严谨、更加数学化。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揭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在这里并没有提出在同一平面内,原因是在同一平面内是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在设计时,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互相平行。
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在生活中发现垂直与平行。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在几何图形中,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分别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做这组题时,采取分层处理的方式。都是让学生摆放与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的一条小棒,最后观察两条红色小棒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得出规律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通过动手折平行与垂直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2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苗圃小学的王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
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结合生活情境,能用自己的话正确说出平行线与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评价任务:
1、能向同学们正确说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概念。
2、能正确作出判断,按要求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上课: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请同桌两个同学面对面坐好。互相给对方说声“同桌,你好!合作愉快!”,并互相握握手。你怎样理解“互相”这个词的?你们的理解能力真强!今天这节课老师请来了一个老朋友,还认识它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说)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张纸看作一个平面,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它是什么样子的?把你想出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在纸上,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了这么多种情况。仔细看看,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先 ……此处隐藏26632个字……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3)让学生体验探究两条直线斜率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更好的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2)应用举例:
例1、已知A(2,3),B(-4,0) P(-3,2),Q(-1,3),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给学生约1分钟的时间思考,然后老师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直接应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规范表达数学过程做出示范。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变式训练1:已知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为A(-7,0)、B(2,-3)、C(5,6)、D(-4,9),试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一人上黑板板演,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做完此题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它可能还是一个正方形,如何判断呢?引出下一个探究的问题:斜率之间有何关系时两条直线垂直?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说明:为了降低难度,设定两条直线的斜率是存在。
(1)设置问题,归纳结论
活动三:
1、当 时,它们的斜率k1与k2有何关系?
探究:(1)直线 且 的倾斜角为300, 的倾斜角为1200 ,k1与k2的关系 .
(2)直线 且 的倾斜角为600, 的倾斜角为1500 ,k1与k2的关系
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 。
猜想:任意两条直线垂直时 ,此时老师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任意两条相互垂直时直线斜率之积为-1.,验证猜想的可靠性。
提出问题:我们能否证明上述结论呢?
该结论的证明过程涉及到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学生无法完成。教师通过分析、讲解,完成证明过程。
归纳:
2、反之,当 时,直线 与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思考后得出 与 是垂直的。由于结论的证明涉及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完成证明很困难,老师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验证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它们是相互垂直的即可。
归纳:
结论:如果两条直线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设计意图:(1)为了更容易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更好的理解两直线垂直的条件。(2)为了使学生的认识符合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3)充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应用举例:
例2:已知A(-6,0)、B(3,6)、 P(0,3)、 Q(6,-6),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PQ的位置关系。
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然后老师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接着与学生一同解决变式训练1提出的判断平行四边形ABCD是否是正方形,前后呼应,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的影响。
设计意图:直接应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规范表达数学过程做出示范。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变式训练2: 判断下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 经过两点A(3,1),B(-2,0),直线 经过点P(1,-4),且斜率为-5,则 __ 。 (学生思考,口答即可)。
变式训练3:已知A(5,-1)、B(1,1)、C(2,3)三点,试判断△ABC的形状。
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一人上黑板板演,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拓展提升:
1、若直线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 的斜率为多少时?直线 和 :
(1)平行;(2)垂直。
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请一位学生口述答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结论的图像。
归纳(一般情况):
2.若直线 与 的斜率相等,则 与 一定平行吗?
给学生约30秒的时间思考,请一位学生口述答案,教师出示结果。
(此结论是利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的)
变式训练3:
已知A(1,-1)、B(2,1)、C(0,-3),这三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为什么?
设计意图:对特殊情况做出补充:即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使得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有更全面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方法?
2、在应用这些新知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点评,然后师生共同概括总结:
知识:
1.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
2.如果两条直线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方法: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思想:数行结合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并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89习题3.1 a组 6、7
2、思考题:
已知三个点A(2,2),B(-5,1),C(3,-5),试求第四个点d的坐标,使这四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1)作业1是直接应用,模仿练习。
(2)作业2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课标指出: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结合“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建议,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与学生的问答交流,发现其思维过程,在鼓励的基础上,纠正偏差,并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
2、在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时,教师通过观察,就个别或整体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做出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通过应用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在讲评中,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通过作业,反馈信息,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